新華社呼和浩特5月14日電(記者勿日汗)內蒙古4200公里長的邊境線,太陽都要“跑”兩個小時。行走在邊境廣袤的土地上,不禁想問:是誰依靠什么力量在守護這片地廣人稀的土地?帶著疑問,記者一行走進中蒙邊境上的兩座蒙古包。
邊境草原上的護邊驛站。新華社記者 王雪冰 攝
這兩座精致的蒙古包坐落在距中蒙邊境線只有7公里遠的牧民烏尼孟和家磚瓦房旁,門前立著兩塊醒目的牌子——“黨員中心戶”“護邊驛站”。
44歲的烏尼孟和生活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二連浩特市格日勒敖都蘇木呼格吉勒圖雅嘎查,不僅是一名黨員,還是護邊員、致富帶頭人,他家也成為這片草原上的紅色坐標。
20年前,為填補基層黨建工作的“真空帶”,黨員中心戶應運而生。烏尼孟和所在的錫林郭勒盟有著1103公里的邊境線,牧區(qū)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5人,尤其在抵邊區(qū)域,每平方公里只生活1人。地廣人稀的特點導致基層黨組織服務半徑過大,極易產生管理服務盲區(qū)。
為解決這一問題,錫林郭勒盟將一批優(yōu)秀牧民黨員的家設為黨員中心戶,讓他們負責帶動周邊15公里內居住的牧民。
20年來,這一機制不斷完善。目前,錫林郭勒草原上有黨員中心戶1842戶,輻射帶動黨員1.67萬人,直接聯(lián)系服務農牧民7.79萬戶。
烏尼孟和的蒙古包便是其中之一,他負責帶動、組織、聯(lián)絡周邊18戶53名牧民。每隔一段時間,他家蒙古包里就會傳來熱烈的討論聲。牧民們圍坐一圈,學習政策、調解矛盾、交流致富經驗。
“有時候,一些涉及牧民切身利益的政策,比如,休牧、禁牧政策,有些人一開始不理解,我們就坐在這里討論,算生態(tài)賬、經濟賬。逐漸地,大家最初的顧慮、誤會被打消。”烏尼孟和說。
此外,他帶領周邊18戶牧民探索“少養(yǎng)精養(yǎng)羊+生態(tài)旅游”的新路徑,通過項目上“拉”、技術上“帶”、精神上“促”,把“紙上”的政策變成鄉(xiāng)親們“口袋里”的實惠。
烏尼孟和家世代生活在邊境草原,他家房子旁的另一座蒙古包就是錫林郭勒盟邊境管理支隊設立的護邊驛站。
邊境沿線地區(qū)線長、點多、面廣,草原便道縱橫交錯,牲畜越境、迷路求助等時有發(fā)生。但由于各個邊境派出所之間距離相對較遠,有時半小時能處理的案件,民警花在路上的時間就需要一個小時甚至更多。
于是,錫林郭勒盟優(yōu)化整合已有的草原110報警點、抵邊警務室、護邊員之家等管邊護邊資源力量,在邊境沿線設立護邊驛站,延伸邊境管理觸角,進一步推進警務前驅、治理前移。目前,錫林郭勒盟已設立619處護邊驛站。
護邊驛站里儲備的物資和設備。新華社記者 勿日汗 攝
護邊驛站里床、方便食品、飲用水、常用藥品、通訊設備、救援設備、滅火設備等一應俱全。如果在邊境草原遇到困難,看到護邊員家門口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就能找到護邊驛站尋求幫助或報警。
在遼闊的邊境草原上,黨員中心戶、邊防連隊、派出所、牧民形成立體防控網,時刻守護著祖國的北疆。這里,基層治理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牧民家門口的學習陣地、共同致富的合作社、提供幫助的蒙古包,以及代代相傳的守邊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