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高敬、董寶森
這場活動在露天舉行,不僅伴隨著時晴時雨的天氣,還偶有蝴蝶、蜜蜂來湊個熱鬧,一頭小梅花鹿在不遠處不時探頭張望。遠處的青山上,郁郁蔥蔥的原始森林,成為最好的舞臺背景——
5月22日,2025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在黑龍江伊春舉行。這場活動,生動詮釋著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萬物共生 和美永續(xù)”。
這是5月22日拍攝的2025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現(xiàn)場。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 攝
一項項數(shù)據(jù),展示著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新行動、新進展、新成效——
我國著力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創(chuàng)新實施生態(tài)保護紅線制度,有效保護超過30%的陸域國土面積。
在人們的守護之下,2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進入恢復性增長階段,大熊貓、雪豹、東北虎、藏羚羊、亞洲象等一批旗艦物種野外種群數(shù)量持續(xù)保持增長態(tài)勢。
我國穩(wěn)步推進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建立異位保護和原生境保護相結合的種質資源保護體系,長期保存農作物、畜禽、林草等實物種質資源超300萬份。
5月20日,在位于撫遠市的黑龍江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東方白鸛在巢中育雛(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fā)(李擁軍 攝)
“山水工程”、“三北”工程、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工程……隨著一個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的推進,我國在全球率先實現(xiàn)土地退化“零增長”、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雙縮減”,森林覆蓋率超過25%,森林蓄積量超過200億立方米,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最快的國家。
一個個故事,展示著各地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堅實行動——
此次宣傳活動舉辦地——位于小興安嶺的伊春,被譽為“紅松的故鄉(xiāng)”,有亞洲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紅松原始森林。然而,曾經猖獗的非法采伐、盜采紅松種子等行為,一度給這片茂密松林撕開了一道道傷口。
當?shù)卮虺觥敖M合拳”——出臺單一樹種保護的地方性法規(guī)《伊春市紅松保護條例》,推行“林警長制”,建設“紅松認養(yǎng)”平臺……如今,伊春的森林覆蓋率達到83.8%,這片土地成為眾多野生動植物的家園。
在中國西南的云南獨龍江畔,“一步跨千年”的獨龍族群眾發(fā)展起了草果、靈芝種植等林下經濟,既給當?shù)厝罕妿砜捎^收入,又不斷為綠水青山增色,實現(xiàn)生態(tài)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同步提升。
在高樓林立的城市中心,如何讓自然生靈與人間煙火共生?
在浙江,地處杭州市中心的上城區(qū)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為鳥兒增設人工巢箱,通過近百處的蚯蚓塔、昆蟲旅館、小微濕地、生態(tài)廊橋等設施,豐富了城市生態(tài)保護空間,讓城市里的動物也能詩意棲居。
5月21日,在位于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黃羊關藏族鄉(xiāng)的平武川金絲猴科普自然教育基地里,幾只金絲猴在密林中覓食。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保護生物多樣性,不是一城一國之事,而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
一項項舉措,凝聚著中國與各國攜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創(chuàng)造清潔美麗世界的不懈努力——
全面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為推動“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達成和有效落實作出歷史性貢獻;
加強與周邊鄰國合作,建立跨境自然保護地和生態(tài)廊道;
率先出資15億元人民幣,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支持發(fā)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yè)。首批支持了9個項目,覆蓋15個發(fā)展中國家。
“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始終重信守諾,是全球環(huán)境治理的堅定行動派和重要貢獻者?!鄙鷳B(tài)環(huán)境部副部長于會文在活動中說。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ǎng)以成。中國與世界攜手并肩、共同努力,正以實際行動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繪就萬物共生、和美永續(xù)的美麗畫卷。